作者:黃子欣
上班族為什麼要上創業課?
Fire 老闆,對!我想這是大多數人的答案。
但對我而言,則是培養創業思維,隨時準備好自己因應未來與應對問題的實力。
有了創業思維,無形中,格局會更大。也發現有很多面向都要學習,管理要學、銷售行銷要學、財務法律要學、人際溝通要學...,不斷學習,朝「成為更好的自己」邁進。
最保守的創業:上班工作!
這不是什麼新觀念,你可以「內部創業」、「不離職創業」,都有相關書籍可以翻閱,「內部創業」推薦可以看《跟貝佐斯學創業》:我在Amazon 12年學到再多錢都買不到的創業課,了解亞馬遜管理風格,也同時學習如何利用公司現有組織、資源,不斷磨練自己。
另一本《不離職創業》:善用10%的時間與金錢,低風險圓創業夢,賺經驗也賺更多,用最低風險的方式,讓自己開始嘗試創業,看完會讓你對工作有新的啟發!
老闆角度 VS. 員工角度
練宏觀,以老闆角度思維;看事情,格局就會不同。
以最近碰到的例子而言,消費者本來是匯款,但想刷卡消費,因此延伸有銀行扣手續費而增加成本,傳統員工只回應了:「這樣成本會增加,而且行政流程很麻煩,不建議做」。
而當你有老闆思維時,你想的是:「刷卡消費是不是可以增加購買?有哪些方式可以支付?有哪些方式可以降低手續費?...等。」
上完課後,你更可以思考:「這可以是銷售層級的哪一層?我的客人要的是什麼?如何全面看整體生意?我的策略模式是什麼?」
有人覺得這樣是慣老闆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這又不是我的本分工作。但若換一個角度想,有可以學習、磨練的環境,還付錢給你學習?以這樣的態度在工作,至少就我個人職涯上,加分不少。
創業思維是一種生活態度。
運用在個人或是生活面,也很好用。以前就喜歡看經營管理類的書,曾經被吐槽過:「你又不是大公司老闆,也沒有要當老闆,看這些有什麼用?」
我就是喜歡!喜觀管理概念用在生活上。去吃飯時,觀察如果我是老闆,我會怎麼做?如果這是我的店,我會怎麼經營?哪裡可以改善?透過時時觀察思考,會發現生活上很多樂趣。
實際運用在自己身上時,像我有在寫部落格,可以去思考部落格內容,假設是一門生意,我如何經營?
再舉個例子,像說到「活用資產」一節,同時聯想如何用在我個人身上。即使上班時,每個職位要的能力不同,但有哪些我的能力與專長,還沒有被發揮與使用?可以如何活用?...等,都是很好觸發思考的開始。
總結
我是複訓,第二次上課,再聽一次仍是收獲滿滿、點子不斷激盪。尤其這次要大家寫下生命宗旨,更讓我自己目標明確、清晰。「成為更好的自己」,不斷學習,自我成長;進而發揮影響力,幫助別人「成為更好的自己」。
非常珍貴的一個課程,林修禾老師錦囊相授 15 年來的創業心路歷程,其中有許多打破框架的思維。課程上完,不是結束,而是練功的開始。
練功不是自己關起門來練,這是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,上完課後,還有一群人與你腦力激盪、分享知識,一起陪你走更遠。